wasdijkl 发表于 2007-1-14 16:36:23

中国传统文化(1)------街头吆喝也是一种艺术

2016-8-8 12:33 编辑 <br /><br />我在某个我常混的坛子开了一个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专题帖子,顺便就也发过来了


中国有5000年的历史,传统文化可以说是多之又多(废话......)
提到传统文化不只是国粹京剧啊,民间艺术啊,国画国字啊这些大家都能想到的东西
一些市井的现在几乎已经被人遗忘的东西都是传统的文化。


这次是介绍一些现在已经不多见的吆喝形式,以前中国的吆喝都很好听。不过现在也不多见了。
我得到这些吆喝的途径可能有些人已经猜到了。传统相声有一段叫《卖布头》里面要用各种失传的吆喝作铺垫。各个流派的《卖布头》前面的铺垫是不一样的,我就把几种比较常见的吆喝声好听的总结出来了。部分资料来源于别处。


有时我会加入一些录音,我自己能模仿的我会尽量模仿.......失败的我会再去找...........
(今天的嗓子有些哑,模仿出来的像不像三分样吧.....所以是找的别人的居多)

下面有文本形式的,如果看着累的话,基本好听的吆喝我都配上录音了.......别看字挺多....所有录音加起来不到10分钟............
100%懒得看字的,最下放有把所有声音地址的总结
可以直接去听........................



一.总体介绍



中国的幅员辽阔,物产丰富,各地与各地的特产,流行的行业就不一样。
比如(只说以前交通不便利,互相学习技艺不多的时代)
说相声的天津人多。开大饭庄子的山东人多。开颜料庄的山西人多。卖布的高阳人多。理发师宝坻县的人多(我可没说烫发美发的)。打铁的章丘人多。卖笤帚的香河县的人多。卖豆腐丝的武清县的人多。澡堂子职工跟修脚的老同志定兴的人多。
所以说在中国的出产很杂,各地都不一样。这个就为中国的叫卖的多种多样提供了先决条件。
就算是同一种东西,各地方叫的名字都不一样。
拿冰棍做例子,天津、北京就叫“冰棍”。到唐山地区叫“冰块”,是这么吆喝的“大冰块啦,三分五分嗒”。到江南叫“棒冰”。到东北三省叫“冰果”。到山东叫“冰榔棍”,吆喝有地方的色彩好听极了“吃冰榔棍啦,冰榔棍都是凉嗒”。



二.各地各种吆喝



吆喝时叫卖这个声音还有个名字“报君知”,又叫“会声”或者“货声”。吆喝最好听的地方要数咱们的首都北京,首都北京的吆喝讲究“九腔十八调,棕绳翘扁担”。比如街头卖菜的,一般都是担挑,您瞧过去,卖青菜的,前后箩筐,担着个挑儿,十几样二十几样的菜,一口气吆喝下来就跟唱歌一样。吆喝时捂耳朵,为的是拢一拢音:
“香菜、辣青椒、勾葱、嫩芹菜、扁豆、茄子、黄瓜、架冬瓜、卖大海茄、卖萝卜、胡萝卜、扁萝卜、嫩芽的香椿、蒜儿来、好韭菜”
就这一嗓子,绝对让您站多远都能听见........
就算是在北京本地,东西南北城由于所居住的人和房屋造型不一样,有些东西的吆喝方法也不一样。
比如冰糖葫芦,北京北城的宅子都比较深,所以吆喝出来必须有穿透力:“蜜来哎冰糖葫芦来哟——” 。
到了南城就更简单了,穷人比较多,宅门也浅,一嗓子都听得见:“冰糖葫芦刚蘸得的啊!” 到西城:“葫芦儿冰糖的。”东城:“刚蘸得的!”
同样是冰糖葫芦在天津就不一样,在天津冰糖葫芦叫“糖墩”,吆喝出来:“大红果的糖墩啊~~~~~~墩啊~~~~~”。

同一种东西的吆喝声对于不同的民族也是不一样的,比如包子。
汉族的包子吆喝“包才”,吆喝起来大大咧咧的:“包才,好白的我的面包才,吃点儿包,弄点儿包,尝尝包儿的馅儿。”
清真又是一个样儿了,一般都是小孩儿,童子音儿,特别亮,是这个味的:“新出屉儿的热包儿热的咧”。
天津的包子吆喝的又不一样了,狗不理不吆喝,人家是坐商,咱说的什么呢,走街串巷,一般都是六七十岁的老大爷,挎着一个小竹篮儿,里面盛着二三十个小包子,上面盖着小棉被儿,白天还不出来,晚上出来,卖给吃夜宵的,吆喝起来有特点,两个字“肉包”。这“肉”字儿啊特别特别大,响亮,长,“包”字顺着气儿就走了:“肉~~~~~~~~~~~~~~~~包”。到了山东济南车站,在天桥那原来有一个卖包子的,要和出来能把孩子吓着,声音很楞,很大:“唉~~吃包子吃包子一口咬出个牛犊子来噎~~~~~~~~~”

各地的同一种东西吆喝出来的声音是相当不一样的,基本上听见他吆喝就能知道是什么地方的人。

各地也有特色叫卖的,比如天津有一种卖药糖的。现在虽然还有卖的,但是这么吆喝的我是再没见过。小药糖什么颜色都有,放在小玻璃盒子里,里面还有小煤气灯,人打扮的干净药糖也漂亮,要和出来时这个味的:“买药糖啊,谁还买我的药糖啊,橘子还有香蕉山药仁丹~~~~买的买捎的捎,买药糖的又来了,吃了我的味啊,有了我的味啊,橘子薄荷冒凉气,吐酸水啊打了饱嗝,吃了我的药糖全管事,小子不卖,大子一块啊”。
山东河南交界有一种卖针的吆喝出来好听,地上铺着红布,摆着各种型号的针,手里拿着一块木板,手里捏起针往上扔就会插到木板上,一撒手准是排的很齐的五个。嘴里面手里面要和谐。由于地方话我有些听不懂,所以只有录音,大家听个这个意思。
现在这些吆喝都不多见了,要说近几年我见过的就是一种卖十三香的,唐山人居多。在地上铺一块塑料布,上面摆着许多的塑料口袋,手里铺着一张草纸,另一手拿着小勺,舀这些塑料口袋里的调料往草纸上放,一边舀一边唱,强调好听。尤其是那个脑子要好,因为他唱的词都是眼前看见的人啊物啊现编出来的,我来学学这个腔调。(嗓子不好,见谅了)



三.好听的服装吆喝




要说有艺术性的那还要说一些卖服装的。他们讲究的是不管你想不想买,要把你留住了听他吆喝,然后就好做买卖了。所以必须要好听。
比如说卖估衣的,就是卖旧衣服。卖估衣的有许多种,有北京的估衣、天津的估衣、河南的估衣、陕西的估衣、山东的估衣、山西的估衣、大口的估衣、小口的估衣、对口的估衣。他们的吆喝各有千秋,而且有艺术性,幽默含蓄,最不容易的就是全是现编现唱,看见什么就唱什么。
其中有一种对口的估衣是典型,全是现编现唱,我来学一学。由于是对口的,但是是我一个人学,所以将就一下。大家记住这个市2个人,每人一句的换着说的,我一个人学一下。

卖估衣的还有合作的,比如东北沈阳营口一带,几家卖估衣的吆喝时比如有一家吆喝出了价码大家一起给帮腔:“这一件啊,这一件这个大花袄啊,这个大花袄,怎么这么好,大哥这个买去给大嫂,大嫂这个穿上满街跑,这个一块大洋量不少......唉呀~~~~~~~~~~~~~”我不会说东北话,大概学个味吧。(变味了别怪我)

北京到了冬天卖旧皮袄的吆喝出来幽默,一般是掌柜的拿个竹竿挑着要卖的衣服出来吆喝,然后由各小伙计给帮腔,掌柜的每说一句,小伙计就喊一句“不错”。大概是这个词(资料比较老听不太清楚,基本上都是用大概的同音字代替):“这一件皮袄啊,原来当而大(不错),去的溜而黑啊,是裤状的面而吧(不错),瞧完了面了您那,我再翻过来,再瞧这个童子吧(不错),上青,下白,中间一道黄,起个名儿,三阳开泰而嗒(不错),穿上我这个皮袄,冬景天,滴水成凌,结水成冰,您上冰地里去睡觉去,雪地里去冲盹去吧(不错),您怎么就会忘了冷啦(皮袄好),把你给冻挺了(不错),再冻就死了......”我给学一学......还是我一个人学俩人。
要说最有艺术性的吆喝,还要说是卖布头的。卖布头有两种,一种是正经的卖布头这个市正经买卖。另外一种就是这种吆喝好听的,但是他骗人,一般都是整批地布撕了当布头卖,能卖个好价钱。您买了这个布头,大褂能做一身,裤褂能做一件,但是别下水洗,一下水洗,不抽成口罩就算他对的起你。这种吆喝有板有眼,有韵有辙,和唱一样。是3个人,一个掌柜的带两个小徒弟。两个人把布拉开,掌柜的摔摔这个布,表示这个布好,然后向布上喷一口水,代表这个布怎么洗都不掉色,其实是白布。一般是刚开始报的价码高,然后自己降价。掌柜的吆喝时小伙计会搭腔。

先以白布来做个代表
文本:“哎,吆喝着卖,哎呦吧,吆喝着卖了吧,不要那一桩,再来这一桩,桩桩件件都大不相同不一样儿嗒,刚才是什么色儿啊?这是什么色儿啊,你块布,它怎么这么白?它怎么这么白?它气死头场雪,还不让二场霜,气死了头号的洋白面了吧,那气死赵子龙啊,也不让小罗成,谁见过薛白袍他亚赛小马超哇。咱不提这种白,咱单提这种布,你买到家里去,是缝被单儿啊、做被里儿啊、裁门帘儿、你砸裤褂儿去吧,是禁铺又禁盖啊,是禁洗又禁晒啊,是禁拉又禁拽啊,是禁蹬又禁踹啊。十年八年也盖不坏呀它,说面子有多宽,说布匹有多厚,这锥子锥不动,这钢针扎不透啊,你是多么快的剪子都铰不动它。 ”

然后是青布,青布不说青的,他说是黑的,这个是最好听的
文本:“哎,不要那一桩啊,是再来这一桩啊,桩桩件件就大不相同不一样儿嗒呀。刚才是块白,这块本色黑,它怎么这么黑,它怎么这么黑,它气死猛张飞,还不让黑李逵,在那唐朝了有一位黑敬德了吧,在东山送过碳,在西山挖过煤,它就卖过两天煤呀,它就推过两天煤呀,它就背过两天煤呀,它就扛过两天煤呀,它又当过两天,煤铺的二掌柜的吧。这半夜十二点哪,他掌柜的没有事儿,抄起个锤子,叮儿当儿是来砸硬煤,说您要不知道啊,就遇见一个俏啊,你够奔电车道了,你上了摩电车了,你打张电车票,那电车这么一绕,这不叮叮当当就要到了吧,到了北京城啊,你到了八大祥,你到了瑞蚨祥、瑞林祥、广盛祥、益和祥、祥义号,廊房头条坐北朝南还来有个谦祥益儿嗒。来到八大祥,你站在柜台那儿,你点着名儿的要,你点着样儿的挑,那顶少的价码得一毛八,没有一毛八,你也买不着是这么宽哪这么厚哪这么详哪这么密哪,这么仔密这么细服嗒。是怎么这么贵啊,挑费是大,这楼上楼下,那电灯电话,人工吃食就找它要了吧,常言道的好啊,面在箩里转、羊毛出这在了羊身上了吧呀,你了可别忘了这店大欺客这客大欺了店了吧呀。是来到我这摊儿啊,是一个样儿的货啊,是一个样儿的价啊,是一个样儿的行市,谁还买大道边儿那小道沿儿马路牙子摆小摊儿的小门脸儿小铺眼儿小字号小布点儿小四合院儿的这个、碎布头儿零布块儿了吧。说这块布头啊,是又宽又长啊,是您要做大褂啊,那还得大高个儿啊,那还得是三老粗的大个胖了咋呀,一大四大,大脑袋瓜儿,大脚巴丫儿,大屁股蛋儿还得两条大粗腿了吧,肥肥大大的足以够了吧。您千万别把我们当做高阳摊儿卖的那桩是万样货了吧啊,你到了高阳摊儿,你买了万样货,是您要一下水,再又往身上搭,再被大风刮,什么汽车马车飞机迫击炮那机关枪都追不上啊它,怎么回子事?它刮跑啦。说这块布头啊,卖多少钱一尺,你站稳了脚儿,庹一庹尺寸我要要价了吧,这一庹五尺,两庹一丈,三庹一丈五,四庹两丈。这两丈零一尺啊,这个大尺量啊就算打两丈啊,你到了大布店,买了一尺一毛八的,十尺一块八,二八一十六就得三块六啊吧。来到我这摊儿啊,是三块六不要,是不要没关系,什么又叫本了我是哪个又叫赚儿了,咱是赔本赚吆喝,我让去两毛,你给两块八,再去两毛,你给两块六,我让一毛我去一毛我去一毛我让一毛哇,你给两块二,我让五分我去五分我去五分我免五分哇,两块钱的车钱你了给了啵,两块钱的好茶叶多少喝了它,大洋你就给两块整嗒,这不两块钱,那位先生说了,说卖布头儿的,给我包上吧了给我裹上吧,是包上这裹上就算我要啦,是那阵儿要买儿嗒,是不能卖给他。是怎么回子事?这小徒弟织的没打手工钱,净织些个粗布蓝布大白布哇!他要学好了,什么华丝葛、这个礼服呢、他老太太叫猫花儿花儿花儿花儿、花儿洋绉了嗒!这布两块钱,我狠了狠了吧,我遭了遭了吧,这赔了本了免了零了去了稍的还得让了它啊,你给一块九啊,这再给一块八,一块七了一块六了一块五了啵,再要是不要给一块四了啵,这布一块四,我让两毛去两毛我,你给一块钱,这不一块钱哪,让五毛我去五毛……


四.吆喝与艺术




有些吆喝形式现在虽然已经看不见了,但是别的形式把他们借鉴了过去。比如拉洋片的吆喝,现在基本见不到了,可是传统相声《拉洋片》还在表演。天桥小金牙那种洋片,那就不是生意。有的时候不拉洋片,就卖唱,讲的是艺术。他那种洋片是滑稽洋片,脸上的表情好,唱出来的调也好听:“再往里头再看噢,又一层,大清以上啦,那是大明喽。大明坐了十六帝,那末帝崇祯啦,不大太平。三年旱来,三年涝,米贵如珠,价往上边升。有钱的人家卖骡马,无钱的人家卖儿童。黎民百姓就遭了涂炭,这才出了一位民族英雄。英雄他是哪一个呀?那就是闯王他叫李自成唉。”
只是举个小例子,拉洋片还有许多种,比如京八张,推片等等。

还有一种就是以前的部分要饭的吆喝方式。现在这些要饭的已经见不着了,但是他们的吆喝方式已经确立为一种专门的艺术形式了,那就是快板。这个快板不是天津快板或者山东快书,它本来是数来宝。
在解放后,王凤山先生把书来办定名为“快板”这个名词,李润杰先生定义的快板书这个形式。到现在已经发展为相声专场的开场必唱的艺术
形式了例如《诸葛亮押宝》《十八愁绕口令》《玲珑塔》。而且也可以作为宣传的手段,快板《长征》就是宣传了红军在长征时期的英勇事迹。快板现在分为王派(创始人王凤山),高派(创始人高凤山),李派(创始人李润杰),但是不管哪一派都是从旧社会要饭的数来宝发展来的。
数来宝也可以说是要饭的一种吆喝形式。
要饭的手里拿着七块竹板,走进大街就要数来宝,而且要现编词。要做到眼快(快速发现目标),心快(立即编出词来),嘴快(唱出来)。
数来宝的一进大街,三百六十行,见什么唱什么。他跟这个一般要饭的还不一样。一般要饭的来了,大爷,大奶奶喊了半天,就许不给。唯独这数来宝的要来了,往这儿一站,你就得给钱。
数来宝发现目标后就要唱你的买卖,他唱买卖有规矩,不仅要唱出你的买卖怎么经营,还要唱出这个买卖的祖师爷是谁。你要是不给钱他能在这把你烦死,不管你说什么他都能搭上话。
比如,数来宝的进了大街,唱道:“噢,这个竹板儿打,(我这)进街来,铺户这个买卖两边排,是也有买,也有卖,也有这个幌子和招牌。金招牌,(我这)银招牌,里里外外的挂出来。这边儿写:特别(这个)减价大赠彩;那边儿写:(这个)白送一天您快来。说你也来,我也来,(这个)大掌柜的发了财!您老发财我沾光,路过相求来拜望。一拜君,二拜臣,三拜掌柜的大量人。人量大,(我这)海量宽,刘备老爷坐西川。西川坐下了汉刘备,保驾的臣,三千岁。人又高,(我这)马又大,豹头环眼把胡子乍,是大喊三声桥塌下。夏侯杰,落了马,曹操一见也害怕。(小过门儿)我在那边儿拐了个弯儿,我扭项回头拜这家儿。我拜了他,不拜你,你说傻子没道理。大掌柜的真不错,站在(这个)门口儿一个劲儿的乐,您把(这个)铜子儿给几个,拿回家去好治饿。这位掌柜的好说话儿,他留分头、光嘴巴儿,身上穿着个蓝大褂儿。手里边摇着个白折扇儿,不扇屁股扇脸蛋儿!”

你要是往外轰他,他唱道:“噢,你叫我走,(我这)不能走,走到了天黑空着手,一分钱我这也没有,老傻还得饿一宿,我求掌柜的高高手,你要给钱我就走!哎,叫我去,我不能去,去到了天黑吃谁去?一没房子二没地,老傻多跑几里地。掌柜的别说推辞话,穷人沾光没多大。”

你要是说以前给过他钱他唱:“噢,大掌柜,你别起火,那刚才来的可不是我。他是谁,我是谁,别拿张飞当李逵。我是我,他是他,各人有钱个人花。大掌柜的看一看,你别拿孟良当焦赞。”

你要说我不是掌柜的,掌柜的不在家,做不了主,他唱:“噢,一句话,(我这)算白搭,你说掌柜的不在家。掌柜的不在你老在,你老办事更明白。我看掌柜的走不远,有这个买卖把他管。里推外,外推里,大掌柜的就是你。”

你要是说你没钱,他唱:“噢,你说没有我说有,这个票子洋钱柜里头。你要有钱你不拿,票子不会往外爬;你要有钱你不动,票子不会往外蹦;不会爬,不会蹦,我求掌柜的往外送。”

你要是嫌他贫,他唱:“噢,说我贫,那我就贫,我不偷不摸是好人。我一不偷,二不摸,三不打抢,四不夺。这个数来宝的流口辙,我不耍贫嘴不能活。”

你要是问他凭什么找你要钱,他说:“噢,大掌柜,你听其详,截(打)周朝列国就有我这行。孔夫子无食困陈蔡,多亏了范丹老祖把粮帮借你们吃,借你们穿,借来(这个)米山和面山哪,直到如今没还完。我不论僧,不论道,不论你回、汉和两教,天主堂,耶稣教,孔圣人的门徒我都要。”

你要是给钱给的他嫌少,他唱:“哎,大掌柜,你看一看,我唱了半天一头汗,这么点钱,怎么吃饭,我求掌柜的换一换。哎,数来宝的不害臊,你给多少我都要。什么叫棉袄、大衣、水獭帽儿,皮鞋、围脖、大手套儿;凉席、蚊帐、大炉灶,这个电灯、电话、电灯泡;这个汽车、楼房、现金和支票,桌椅、板凳、盆景儿、帽镜,连内掌柜的我都要。”

你要是想打他,他唱:“噢,大掌柜,你说大话,你瞪着眼睛要打架。要打架,(咱们)出街东,在这儿打架怕欺生,要打架,咱往西,咱俩打架值不得。要打架,咱往北,一对一个你白给!要打架,咱奔正南,是数来宝的万万千,越聚傻子人越多,拆了你这个兔子窝!”

你要是关门躲他,他唱:“噢,稀里里,(我这)哗啦啦,这个大掌柜的把门插。说夜间插门怕失盗,这白天插门为什么?竹板儿打,细留神,八成里边死了人。”
碰上这种东西,只能给钱,还不能少给。

不过数来宝的唱的生意真是好听,下面举几个例子

铁铺:“站在高山望峨嵋,你不是老君又是谁?老君打铁砧在先,口当风箱脚当钳,磕膝盖打铁整三年,打得老君疼难忍,上方赐下洪炉整一盘。赐给你砧,赐给你钳,赐给你六块合页板。四块长,两块短,留个豁口当风眼。公鸡毛,母鸡毛,来回来去把风摇。母鸡毛,公鸡尖,来回来去把风扇。打筲箍,和车襻,铁锅出在获鹿县。绿豆丝,黄豆条,丁儿当儿打炒勺。大云眼儿小云眼,门鼻儿、钌铞儿、铲锅铲儿。”

鞋铺:“二月二,三月三,王禅老祖下高山。王禅老祖真有分,收了个徒弟叫孙膑。孙瞧不把山来下,世上谁留鞋和袜。孙膑老祖下山早,随身带来几件宝,三件宝,件件高,锥子、剪子、月牙刀,月牙刀,亮堂堂。先裁底,后裁帮,四合页子整一双。大师傅做活儿真有样,屁股坐在马扎上。左一扎,右一拉,您这买卖有财发。扎一锥子过一线,十年八年不开绽。”

剃头棚:“七不剃,八不留,三绺青丝挂门头。三绺青丝门前挂,三教九流是一家。一家人,数一数,大白金星收罗祖。罗祖又收汉光武,汉光武收过吕洞仙,他给罗祖站过班。勒住马,下雕鞍,罗祖堂前拜大仙。先拜罗祖后拜你,你是罗祖三徒弟。罗祖爷,道德高,七月十三得宝刀。说得刀,道得刀,得刀就在洛阳桥。洛阳桥,万丈高,块儿块儿石头能磨刀。上八块,下七块,当中抽出两块来。粗石头磨,细石头杠,宝刀磨得明又亮。舀开水,对阴阳,手巾搭在肩膀上。男剃前,女剃后,佛门僧道剃左右。剃完了头扫扫眉,然后再打五花锤。五花锤,打得脆,起了个名儿叫放睡。为什么打得那样脆,学徒的时候受过罪。”

豆腐房:“一进大街表表古,我表怀来卖豆腐。怀来卖豆腐他占先,后卖豆腐关美髯。关老爷不把豆腐卖,世上谁留荤素莱。一盘磨,两个眼儿,掌柜的站在磨盘跟前儿舀豆X(左豆右昔)儿,左一匙儿,又一匙儿。多出豆腐少出皮儿,做出豆腐爱死人儿,豆腐丝儿,豆腐片儿,拍条黄瓜是凉菜儿。”

最经典的,药铺:“一进大街十里长,打躬施礼拜药王。药王爷,本姓孙,提龙跨虎手捻针。内科先说孙思邈,外科得数华佗高。孙思邈,医道高,三十二岁保唐朝。正宫国母得了病,走线号脉治好了。一针扎好娘娘病,两针扎好爱妃腰。万岁一见心欢喜,亲身封他在当朝。封他文官他不要,封他武将把头摇。万般出在无计奈,亲身赐给大红袍。在旁怒恼那一个,怒恼敬德老英豪。把眼一瞪上金殿,尊声我主听根苗。为臣我南征北战东挡西杀功劳大,我主万岁瞧不着。就凭那小小先生开了个药方治好娘娘病,我主就赐那红袍。革职为民臣不要,红袍事情我不饶。老敬德越说越恼越有气,手提钢鞭赶红袍。药王爷在前头跑,后边敬德紧追着。药王爷,妙法高,脱去红袍换黄袍,红袍供在药王阁(gao),留下个古迹,四月二十八在药王庙内把香烧。药铺里边有拦柜,那拦柜三尺三寸三分三厘高。左边放着轧药碾,右边摆着铡药刀,铡药刀,亮堂堂,几味草药它先尝。先铡“牛黄”与“狗宝”,后铡“槟榔”与“麝香”。“桃仁”陪着“杏仁”睡,二人躺在“沉香”床。睡到三
更“茭白叶”,胆大“木贼”跳进墙。瞧了瞧“黄柏”“茵陈”栽满院,“甘草”“柴胡”堆两旁。“白芍”“赤芍”多茂盛,黄芪”薄荷”
打鼻香。槽头拴是“海马”,“穿山甲”爬满墙。“大玉竹”“小玉竹”满院跑,“苍术”圈内直撞墙。“木贼”够奔“金银花”裤,摸了摸
“牛黄”大锁配“麻黄”。掏出来“桅子”“木通”打开锁,走进“木贼”偷盗郎“火硝”“半夏”点着“芒硝”照一照,他把那“生地”“
熟地”都照黄。“桑白皮”糊棚分外亮,“地榆”木桌椅摆两旁。桌上摆“木瓜”“瓜蒌”与“佛手”,有一只“斑蟊”“壁虎”卧一旁。瞧
了瞧床上“砂仁儿”睡了觉,“车前子”扎在“贝母”怀中吃“乳香”。“木贼”打开一座“肉桂”,“玉米”“珠子”放毫光。偷出来“珍
珠”“水银”五十两,“羚羊”“鹿角”与“麝香”。偷出了一包“珍珠散”,惊得那“金毛狗儿”叫汪汪。有“丁香”去送信,“人参”这
才坐大堂。“佛手”抄起“甘草”棍,板棍打在“陈皮”上。打得“陈皮”流鲜血,鲜血甩在“木瓜”上。“桂皮”“枳实”都打破,拿过来
“白矾”“防风”上好伤,一拍掌打得“木贼”脖子成“荷梗”,急急忙忙灌“凉姜”,只打得木贼拉了“使君子”,“童便”尿了一裤裆。
问了个充军发配“五味子”,“轻粉”“当归”转回乡。”
太多,只选出三段数来宝录音
1:进街的吆喝:
2:凭什么找你要
3.同仁堂




卖菜
北京北城冰糖葫芦
天津糖墩
汉族包子
回民包子
卖药糖
卖针
十三香
对口估衣
东北估衣
北京估衣
卖布头,白布
卖布头,黑布
要饭的进街的吆喝:
被问到凭什么找你要
同仁堂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国传统文化(1)------街头吆喝也是一种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