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kuraku 发表于 2007-3-30 19:30:39

[轉貼][新聞]解讀國內OTAKU 回歸國產動漫任重道遠

2016-6-16 10:48 编辑 <br /><br />“OTAKU”這個被稱為“禦宅族”的團體,在日本指沉溺於動漫世界從而“家裏蹲”的一類人群。他們多在動漫方面知識豐富,但生活能力很差,有些人甚至無法與他人溝通。目前,我國愛好動漫者激增,這個族群也習慣地把自己稱為OTAKU。
  據調查,僅天津大小動漫社團就有上百個之多(包括各大、中院校自行組建的動漫社團),動漫店60餘家,28歲以下的動漫愛好者占到這個年齡段總人數的1/5。其實,OTAKU一族的興起是近年來國內各大城市的一種時尚。調查顯示,在上海18歲以下人群中80%都是動漫愛好者。在成年人眼中這些喜愛動漫的孩子每天所做的事情無非是看漫畫、玩COSPLAY(模仿動漫中的人物)、收集動漫,沉迷于這種外來文化的衝擊。其實,OTAKU們在中國已經本土化,這些具有中國特色的OTAKU們的生活很值得我們去走近去探究。
  OTAKU1 愛動漫 立志當聲優
  小天 (19歲曾為動漫社社長 現留學日本)
  我從上小學開始喜歡動漫,到目前為止,我所收集的動漫盤有七八百張,大部分是上高中後自己刻錄的。買盤也多是用自己打工賺來的錢,因為既然是自己的愛好,我就不想花家裏的錢。上高一時,我利用業餘時間組織動漫社團,沒想到在網上發了帖子之後,回應的人還真不少。我們社團大部分是初、高中學生。
  那時,週末寫完作業,我和動漫社團的成員就借用父親單位的空房排練,大家排演COSPLAY的搞笑同人劇,忙起來時大家經常是連飯都沒時間吃。我認為自己是一名OTAKU,而且我最迷戀聲優這部分,所以高中畢業後我就開始學習日語,決心留學日本,立志當一名聲優,為動畫配音。父母都支持我的這個決定,畢竟自己喜歡的東西如果可以成為一種事業和謀生的手段也是很好的。
  我不認為OTAKU就是一無是處的單純迷戀動漫,其實在動漫中我們可以學到很多東西。我以前看以日本歷史為背景的《新撰組異聞錄》時,就把日本幕府時代的歷史折騰了個滾瓜爛熟,因為如果不熟悉那段歷史,就不明白動畫中的很多細節,所以說OTAKU在某些方面的知識水準也是要有一定高度的。  
  OTAKU2  愛動漫 想圓作家夢

  夜翎(18歲 中專畢業生 動漫社聲優兼COSPLAY演員)
  說實話我喜歡被稱為OTAKU,大家為了共同愛好的動漫聚集在一起,朝著一個目標共同前進,這就是我們這些OTAKU的特點吧。
  就像我們出COS劇,我記得自己參加的第一個動漫社團是“月之楓城”。2005年的5月,當時那家社團剛剛成立,所有的事務都由大家齊心合力共同策劃準備,我們出COS劇光是寫劇本就要花一個月左右,過程中大家還會集思廣益共同研究漫畫中的人物性格、揣摩人物心理,這樣才能在表演時做到傳神逼真。那時候我們社團很多人都在上學或者上班,大家就利用雙休日的時間,排練上一整天,沒一個人叫苦叫累。因為動漫社團帶給我們這些OTAKU的是一種更加投入的激情和動力。
  另外,我從上小學開始就嘗試著自己寫動漫隨筆和小短劇,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又開始涉足長篇創作,我的夢想是將來當一個作家。我認為,作為一個OTAKU也應該有目標,通過寫動漫短劇的鍛煉,我希望不久的將來能圓我的作家夢。  
  OTAKU3 愛動漫 不願做“家裏蹲”

  郭亮 (27歲 動漫店店長)
  我可以很明確地稱自己為OTAKU,不是因為“家裏蹲”而是源於對動漫的熱愛和癡迷。OTAKU這個群體在天津可以說是在逐漸壯大當中,從我這些年接觸的人群分析,在天津,28歲以下的人,每5個人當中就有一個喜歡動漫。而這些動漫愛好者對於OTAKU這個詞的理解,也並不像日本的OTAKU那樣是毫無生活能力,單純迷戀動漫的“禦宅族”。我們身邊的OTAKU都有自己的正常生活,這也是天津動漫社團和動漫店興盛的原因。
  在天津幾乎每個月都有動漫展覽舉行,5、7、9、10月和過年期間尤為興盛,在動漫展覽上各個社團都會把自己最經典的節目展現在大家面前,而創作這樣一個COSPLAY秀或COS劇所佔用的都是大家的業餘時間。我認識的天津OTAKU中,有各大、中、小學的學生,有已經上班的白領,甚至有在孩子感染下來漫展參觀的父母,其實我們身邊的OTAKU是一群很可愛的人,他們張揚青春、活力四射,有想法,有拼勁兒,這種專注的精神,無論對工作還是對學習,我認為都會起到促進作用。
  我打算一兩年後開一個以日式洋裝為侍女服的水吧,我開這個水吧其實也是想給越來越多的津城OTAKU一個聚集交流的場所。
  OTAKU4 愛動漫 相對簡單而單純

  韓梅 (26歲 天津大學化學系畢業生 動漫店店員)
  我從小學6年級開始喜歡動漫,是看著《七龍珠》長大的。我收集漫畫,現在已經有三百多本了。
  至於說OTAKU,我覺得自己應該算是吧,因為那種對動漫的狂熱是一樣的。現在想想其實就是因為喜歡動漫才大量買漫畫書,上大學時這個愛好還真成了我學習的一個動力,因為要爭取獎學金嘛。
  畢業後,我到“好朋友動漫社”工作,現在店裏的網站由我來維護,為經營好這家店,我還特意學了網頁製作技術。誰說OTAKU是一無是處的“家裏蹲”,其實喜歡動漫能讓我們學到很多東西。而且動漫世界可以說是相對簡單而純淨的。不能說我們是在動漫中逃避現實,其實有時候人需要一個空間來淨化自己。動漫帶給人的就是單純、快樂,這也是中國OTAKU的特點。
  【業內人說】
  回歸國產動漫今後任重道遠
  豆莊主 上海三眾華納動漫影視傳播有限公司創意總監、副總經理
  我在上海做動漫產業前經營廣告公司,轉向動漫也是因為自己一直喜歡這個領域。對於OTAKU這個詞我並不排斥,也喜歡被人稱為OTAKU,我認為中國的環境與日本不同,所以中國的OTAKU具有“中國特色”。就我來講,有了一種愛好之後,不會僅僅把它當成職業。OTAKU可以說是一個動漫愛好者的代名詞,在中國已沒有“家裏蹲”的概念了。我學設計出身,被稱為OTAKU其實也是對我事業的一個促進,在設計圈裏,一流人才做動漫,二流人才做遊戲,三流才做廣告。而現在的工作因為興趣使然,在實際操作中帶給我快樂,讓我很有成就感。下周,我們原創的《豆家莊》系列漫畫將在上海上市。
  目前,我國動漫的發展受的制約很大,缺少一個完整的動漫產業體系,專門從事動漫創作的人員還不是很多,我國動漫人才缺口有14萬之多,這就致使我國動漫作品偏於低幼化,無法滿足廣大青少年的精神需求。其實,動漫在我國市場廣大,要想讓孩子們回歸國產動漫,中國的動漫之路還任重而道遠。
  【專家說法】

  正確看待動漫不要過於迷戀
  管健 南開大學社會心理學系講師
  從積極方面看,這群喜歡動漫的人,無論是否稱自己為OTAKU,其根本原因是動漫對於他們來講,是一種放鬆方法,可以緩解學習和工作的壓力及人際壓力。但另一方面,如果青年朋友過於沉迷,甚至和現實世界相混淆的話,則不利於個人發展,會造成個人對於現實世界的冷漠和回避,將自己封閉於幻想的世界中。這樣這類人群就會缺少應對、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
  我建議迷戀動漫的年輕人應該對動漫有一個正確的認知,人們往往是因欲求在現實的世界中無法獲得滿足,才希望在另外一個空間中去尋覓,而其實在實際的工作和生活中,只要真心投入,一樣可以獲得純美的愛情和無間的友情,只要努力工作和認真生活也可以成為受人尊敬的人。動漫世界畢竟是虛空的,在現實中通過個人努力獲得的心理感受才更持久和具有激動人心的力量。
  【記者手記】
  一首名為《我們都是好孩子》的歌用在我們身邊的這些OTAKU們身上正合適,與之不謀而合的是《漫友》雜誌上也發表過“喜歡動漫的人都是好孩子”的觀點。其實用“純潔”來形容這些動漫愛好者應該是比較貼切的,他們有理想,有信念。專注的態度、如火的熱情、執著的追求是這類人群的一種人生積澱。不可否認OTAKU身上也存在著辨別事物能力有待提高等缺點,但正確的引導總要好過盲目的指責和說教。其實被理解和溝通是這些OTAKU們共同的心聲。就像一個動漫社團成員說的一樣:“其實我們每個人都不難理解,我們都是好孩子。”
  【解讀OTAKU關鍵字】
  A-Animation-動畫
  上世紀70 年代末 80 年代初,日本出現了錄放影機,這是OTAKU在看動畫作品時的一個重要行為表現形式。OTAKU 的視覺鑒別能力都很強,這也是長期受動畫影響的結果。
  C-comic-漫畫

  在OTAKU領域,提到漫畫就不得不說到手塚治蟲,手塚的漫畫裏存在著一個理念“用漫畫來溝通”,而這正是OTAKU所追求的溝通方式。
  G-game-遊戲
  在OTAKU圈子裏最流行的絕對是GALGAME!(美少女遊戲),在這些虛擬角色扮演遊戲中,OTAKU們也是傾注了心情去愛護人的。
  H-hikikomori-家裏蹲
  國內大部分ACG(動畫、漫畫、遊戲)愛好者都可能是輕度至中度“家裏蹲”。但更重要的是,他們若有OTAKU精神積極的一面,回到現實可以變得更有作為。
  N-newtype-新人類
  所謂的新人類,創造它的是“高達之父”富野由悠季,“新人類”在富野的作品中好與壞不是那麼容易就可以分辨出來的,就像他的作品中“說教”和“傳道”的意味並存一樣。
轉自:天津視窗
---------------------------------
僕比較喜歡以前OTAKU這詞的解意...= =|||
不過這個專家也說得很對...理想和現實請各位要取得平衡才是聰明的OTAKU!

; 587

goenitzchild 发表于 2007-4-3 23:56:58

炫耀没什么意思。。。。上面那些所谓的OTAKU好像都喜欢炫耀自己的收藏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轉貼][新聞]解讀國內OTAKU 回歸國產動漫任重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