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Q 发表于 2007-5-9 15:00:55

吸血鬼 西方文化中的神秘主题

2016-8-8 12:26 编辑 <br /><br />引言:
转折了几世纪,我已经分辨不出这个世间的炎凉.黑暗中幽幽站在身后啜泣的,定是我那不肯泯灭的另一半灵魂…
主题:
吸血鬼:西方文化中的神秘主题
正文:
直到两年之前,我完全没有接触过“吸血鬼”(vampire)这个主题。事实上,在选书、选影碟时,我还故意回避这个主题。那时我觉得这样的主题简直太无聊、太没有价值了,根本不值得我为之耗费时间和精力。
但是后来情形发生了变化。我虽然躲着吸血鬼,吸血鬼却不时来找我——比如说吧,我一直在收集幻想影碟,这些电影中就老有吸血鬼,诸如《刀锋战士》(Blade)系列、《德拉库拉3000》(Dracula 3000)、《黑夜传说》(Underworld)等等。西方以吸血鬼为主题的电影更是层出不穷。所以当我接触到安·莱斯的这本《吸血鬼编年史——肉体窃贼》时,我已经变得相当宽容了,我甚至已经买过一本论述吸血鬼历史的书,当然也已经收集并观看了若干部以吸血鬼为主题的电影。
现在据我看来,吸血鬼在西方文化中,似乎是一个类似于亚瑟王、罗宾汉这样的主题,有某个相对固定的起源故事——真假当然不必计较,但也完全可以在这个主题概念的基础上随意发挥,构造新的故事。
下面是传说中关于吸血鬼的一些特征:
吸血鬼是一种相传可以永生的生物,它们以吸饮人类的鲜血为生,它们长着獠牙,有着尖而长的指爪,当然它们经常可以化身为俊男美女。
吸血鬼往往有着超自然的能力。它们没有影子。
通常刀剑和枪弹只能使吸血鬼受伤,但杀不死它们。
吸血鬼怕见阳光,害怕银子和大蒜。用木锥刺破它们的心脏可以杀死它们。
吸血鬼经常与人类为敌,尽管有时也有与人类友好的吸血鬼。
被吸血鬼咬过的人,自己也会变成吸血鬼。
这些特征在以吸血鬼为主题的小说、电影中反复出现,成为约定的套路。
吸血鬼的故事经常和一个叫做特兰西瓦尼亚(Transylvania)的地区联系在一起。该地区在今罗马尼亚,位于喀尔巴阡山脉,历史上曾属于马蒂亚斯·科维努斯帝国,又曾是奥斯曼帝国的附属国,后来成为奥匈帝国的一部分。特兰西瓦尼亚这个在吸血鬼故事中具有符号意义的地名,也可以变化使用,例如在一部以未来星际航行为背景的幻想影片中,就变成了“喀尔巴阡星系”中的“特兰西瓦尼亚行星”。
吸血鬼的故事又经常和一个名叫德拉库拉(Dracula)的历史人物联系在一起。此人原是19世纪英国小说作家斯托克(Bram Stoker)所著小说《德拉库拉》中的吸血鬼之王。其原型则是多瑙河畔瓦拉几亚公国(Valachie)的武拉德四世(Vlad IV),他曾击败奥斯曼帝国的入侵,成为罗马尼亚的民族英雄。但他同时也是一个暴君,Dracula就是他的外号,意思是“魔鬼”。姑以近年较为著名的、直接根据小说《德拉库拉》改编的同名电影(Dracula,流行的中译名是《惊情四百年》)为例,其中所述德拉库拉的故事如下:
德拉库拉原是特兰西瓦尼亚的伯爵,领兵出城与土耳其人作战,将新婚爱妻留在城堡中。土耳其人为动摇城中军心,向城中谎称伯爵已经战死,其妻闻之,信以为真,乃自杀殉情。不料伯爵战胜归来,惊闻爱妻已死,痛不欲生。此时城中教会人士却向伯爵表示:夫人既系自杀而死,就违背了教义,故她不能得到教会的祝福。伯爵闻之悲愤已极,怒火上冲于天,他质问道:难道这就是我为之战斗、并用自己的生命维护着的教会吗?!他发誓从此要与教会为敌,于是他变成了永生的吸血鬼之王。
吸血鬼故事中往往还会出现另一个重要人物——范·海辛(Van Helsing)教授,他专门追踪、猎杀吸血鬼,有时他甚至成为吸血鬼故事中的主角,比如在近年一部名为《范·海辛》(Van Helsin)的电影中就是如此。
  
关于吸血鬼这一传说的起源,照例也是扑朔迷离的。
有一个来自斯拉夫语的词,vrykolakas,意思是“狼人”,其义起源于希腊的传说,说那些自杀或被教会开除教籍的人,死后被埋葬在未经宗教仪式祈祷过的地方,它们可以使自己的尸体不腐烂,并且能够离开坟墓。“狼人”通常对人类是无害的,最初它们也不是吸血鬼。到16世纪,关于“狼人”的传说已经遍及整个欧洲。在这些传说中,“狼人”可以变成狼的形状(这一点当然是后来的电影非常喜欢借用的)。而到了17世纪末,出现了关于“狼人”死后可以变成吸血鬼的传说。一时间,西里西亚、波西米亚、波兰、匈牙利、摩尔达维亚、俄罗斯、希腊等地,到处都是关于吸血鬼的传说。这些传说很快又传入西欧,1694年,深受法国宫廷赏识的杂志《优雅信使》甚至出了一期吸血鬼专号。不过此时还未有今天的“吸血鬼”这个词。
进入18世纪,欧洲开始出现关于吸血鬼案例的官方报告。据说在一份关于1725年一件吸血鬼案件的报告中,首次出现了今天的“吸血鬼”一词,那份报告是用德语写成的。在出现了一系列报告之后,吸血鬼传说进入上层社会的视野,关于吸血鬼传说的争议和论战开始形成著作和论文。例如,1732年,斯托克(Christian Stock)写了《论吸血鬼的尸体》,次年佐普(Jonann Heinrich Zopf)写了《论塞尔维亚的吸血鬼》。
面对吸血鬼传说的流行,以及大量“研究论著”的问世,教会人士难以在这个问题上保持缄默,他们不得不出来表示态度。最初,他们站在理性的立场上,否认吸血鬼是真实存在的事物。例如,当时以注释《圣经》而颇负盛名的塞农修道院院长卡梅(Augustin Calmet),写了两卷本的著作《论匈牙利、摩尔达维亚等地的附体鬼魂、被开除教籍的人、吸血鬼或活尸》,1746年在巴黎出版。卡梅的本意是要驳斥关于吸血鬼的迷信和传说,但他的书中充满了关于吸血鬼的案例和轶事,未免产生了劝百讽一的效果。此外如佛罗伦萨的大主教达万扎蒂(Giuseppe Davanzati)1774年出版了《论吸血鬼》,甚至教皇本笃十四世(Benoti XIV)的著作中也花费了不少篇幅谈论吸血鬼。这些教会人士都否认吸血鬼的存在。
尽管直到18世纪末,在法国和德国的大学里,在那里的文艺沙龙里,吸血鬼迷信和传说仍是重要的话题,但是它在19世纪中确实经历了衰落的年代,人们渐渐开始对吸血鬼这一话题不感兴趣了。
 
然而,时隔不久,吸血鬼又不可思议地在西方文学艺术中复活起来。据说这种在文学艺术作品中的复活,早在1748年就由德国诗人奥森费尔德(Ossenfelder)预言过了。
在18世纪开始的浪漫主义文学运动中,吸血鬼形象与作家灵感之间的互动,产生了一些新的作品。浪漫主义诗人塑造了一种迷死人的女吸血鬼形象,如柯勒律治的《克里斯特贝尔》中、济慈的《无情美人》中,都有这样的吸血鬼形象。而在波德莱尔的《吸血鬼的变形》中,则是堕落的女花痴。这些女吸血鬼迷人、美丽而且神秘,让男人们止不住心猿意马。
使吸血鬼成为西方现代文艺中的灵感资源,至少有两位大功臣值得一提。
一位是中篇小说《吸血鬼》的作者波里道利(John William Polidori)。此人原是诗人拜伦的秘书兼私人医生,拜伦1816年曾与人打赌,要写一部以吸血鬼达尔韦(Darvell)为主角的小说,这部小说后来未能完成,但拜伦曾将设想好的情节告诉了波里道利。不久波里道利与拜伦闹翻,次年他离开拜伦回到英国,开始撰写小说,他以拜伦的故事为大纲,但改换了主角的名字,变成吕特温(Ruthven)爵士。1819年小说在《新月刊》上发表,颇为轰动,多次再版,又被译成法文,次年即被改编成戏剧——30年后,大仲马还在改编这部小说。这部小说引起了持久的吸血鬼风潮,甚至出现了一连串的抄袭之作。但是,波里道利本人却并未因这部小说而文坛登龙,原因是很戏剧性的——小说在《新月刊》上发表时,主编自作主张将作者姓名换成了拜伦!
另一位就是小说《德拉库拉》的作者斯托克。据说,斯托克的灵感与一个名叫范贝利(Arminius Vambery)的人大有关系,此人是匈牙利布达佩斯大学的东方语言教授,对中欧的历史和民间传说了如指掌,有一次他途径伦敦,向斯托克讲述了瓦拉几亚公国武拉德四世的故事,斯托克听后灵感涌出,遂以武拉德四世为主人公,创作了小说《德拉库拉》。1897年出版的《德拉库拉》为吸血鬼形象翻开了新的一页,吸血鬼传说能够成为一个流传至今的现代神话,《德拉库拉》实有奠基之功,它启发了此后许多作品的灵感。
吸血鬼德拉库拉的形象,虽然比不上柯南道尔笔下的福尔摩斯,但自斯托克的小说问世以后,以吸血鬼为主题的小说、戏剧和电影也层出不穷。
1924年,即斯托克去世12年后,《德拉库拉》首次被搬上舞台,1927年在伦敦重演,大获成功,同年9月又在纽约百老汇上演,吸血鬼德拉库终于成为一个传奇人物。他在舞台上的晚礼服和黑披风,从此成为现代吸血鬼形象的共同特征。1931年,根据《德拉库拉》改编的第一部有声电影《吸血狂魔》上映。从1922年到1994年,以吸血鬼为主题的电影至少有23部——本文前面所提到的那些影片还未包括在内。
 
按照我们中国人的审美习惯,吸血鬼应该是一个非常凶恶丑陋的形象,所以对于西方人为何热衷于吸血鬼故事,我一直感到疑惑不解。这部由女作家创作的长篇小说《吸血鬼编年史——肉体窃贼》,或许可以帮助我们增进对这一问题的理解。
据说安·莱斯的幼女六岁上夭折,此事给她带来了严重的心理创伤,也引发了她对生命本质的持久思考。有的评论者认为,安·莱斯“似乎是用写作来抚平创伤并安慰和平衡自己,同时把美感和对生命本质的探索带给读者去品味和揣摩”,说她这部小说具有很强的心理自传性和自省性,“是借助吸血鬼这个形象来寄托她对早逝女儿的哀思,并表达她对生命本源及存在方式的探究和思索”。对作家的创作动机,作家自己陈述有时尚且不可尽信,其他人通常都只能给出推测之词。故对于上面的说法,也只能作如是观。不过该评论者既然将安·莱斯女儿夭折与她的小说中的吸血鬼形象联系起来,则至少在该评论者心目中,吸血鬼不是那么凶恶丑陋吧?
《吸血鬼编年史——肉体窃贼》一书,是一个现代的吸血鬼故事。说的是一个善良的吸血鬼,有幸遇上了最好的人,也遇上了最坏的人。最坏的人偷走了吸血鬼的“鬼体”去作恶,最好的人则帮助吸血鬼夺回了“鬼体”并消灭了坏人,他自己也在吸血鬼的帮助下返老还童,最终获得了永生。
书中的故事情节进展缓慢,大量的篇幅充满了“左拉式的自然主义细腻描写,乔伊斯式的意识流,弗洛伊德式的探梦,唯美主义的浓郁写景,女性特有的抒情,和安·莱斯特有的性心理感受……加上一点荒诞离奇的情节、神秘主义的理念和些许神经质的痴人说梦及絮絮叨叨”。就我个人——我既不是小说作家,也不是文学理论的研究者——的感觉而言,这部小说不必认真顺序阅读,随意挑一段读读就行。这样的写法,有的人喜欢有的人厌倦,但是据说,美国书评界一致认为,安·莱斯“会在文学上名垂青史”。
能不能对着我说爱我 能不能就这样陪着我到天长地久 不要对我若既若离让我伤心泪流 能不能对着我说爱我能不能就陪着我到最后 从今以后的路要你陪我走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吸血鬼 西方文化中的神秘主题